滕頭村,位于奉化城北6公里處,距寧波市區27公里、櫟社機場15公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溪口12公里。全村現有296戶、780人;818畝耕地,191畝果園,156畝山林,66畝水面。幾十年來,滕頭村在黨的政策指引下,在上級的正確領導下,緊緊結合自身實際,發揚“艱苦創業,永不滿足;堅持兩手抓,一犁耕到頭”的滕頭精神,把昔日“田不平,路不平,畝產只有二百零,有囡不嫁滕頭村”這樣一個貧窮落后的舊滕頭,建設成了“田成方,屋成行,清清渠水繞村莊,綠樹成蔭花果香”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目前,滕頭村自已有各類企業37家,形成了以服裝為支柱,人造金剛石、出口紙箱包裝、不銹鋼等行業協調發展的工業格局,去年全村完成工業總產值7.24億元,利稅5152.11萬元,外貿出口交貨值4.28億元。農業生產通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基礎條件顯著改善,實現了農田水利化、園林化,去年農業總收入達到835萬元,農村勞力中直接從事農業的人口己降至總數的8%,農業基本實現了現代化。在一、二產業的帶動下,近年來,滕頭村的第三產業發展也較快,特別是房地產開發和生態旅游勢頭強勁。去年滕頭村房地產開發公司開發商品房2.3萬平方米,銷售l.3萬平方米;接待省部級以上領導42批次,外國政府代表團37批次,游客人數超過12萬人次。經濟的快速發展,進一步壯大了滕頭村的綜合經濟實力,到1999年底,滕頭村的社會總產值、利稅、村集體可支配資金、集體所有者權益和村民年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8.53億元、5603.7萬元、1860萬元、2.32億元和10038元。目前,全村沒有一家貧困戶,家家都是小康富裕戶。短短的十幾年里,滕頭村先后被命名為“全球生態500佳”,首批全國文明村、全國環保教育基地、全國唯一的村級“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全國生態示范區。我村兩個文明建設所取得的成就,受到了親臨滕頭村視察的江澤民總書記、姜春云、李鐵映等中央領導同志和外國友人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贊揚。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歷史任務。滕頭村通過30多年的艱苦創業,邁出了改土造田,興辦工業,建設新村和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四大步,較快地實現了由貧窮向小康、由小康向富裕的成功跨越,保持滕頭這面紅旗30多年不倒。總結其基本做法,主要有: 第一,認準目標不停步,“一犁耕到頭”。30多年來,滕頭村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共同富裕,協調發展”這個大目標不動搖,在不同階段明確不同的目標,不斷突破,不斷發展,最終積小勝為大勝,取得了成功。我們認為,在具體的工作中,目標確定之后的首要任務就是要發揚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的“一犁耕到頭”精神,堅定不移地把定下的事情干成。正如老書記傅嘉良同志的口頭禪那樣:“干任何事情,吃準了,拿定了,就要一犁耕到頭,全力以赴把它干好”。當初,滕頭人就是憑著“一犁耕到頭”的精神,用“一條扁擔,兩只肩膀”,歷時15年,投工243萬,把原來1200多塊高低不平、大小不一、布局零亂,常年澇災的低產田,變成了200多塊南北走勢、大小劃一、排灌靈便的新良田,使農業生產走上了豐產優產的道路,后來興辦企業,滕頭人又憑著“一犁耕到頭”的精神,走遍千山萬水,吃盡千辛萬苦,使全村的鄉鎮工業由一家27人的小服裝廠起家,滾動發展成今天擁有21家企業、4個工業小區、年產值超過8億元的大集團公司,跨入全國最大經營規模、最高利稅總額的鄉鎮企業行列,重建新村時期,滕頭人還是憑著“一犁耕到頭”的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堅持規劃先行,美化環境,增強村莊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把滕頭建設成為國家級的生態示范村。可以說,不發揚“一犁耕到頭”的精神,見異思遷、朝三暮四,就沒有滕頭的美好今天。“一犁耕到頭”的創業精神使滕頭的藍圖變成現實,它是滕頭走向新世紀取得更大發展的強大動力。 第二,不斷改革創新,走準了適合滕頭經濟發展實際的路子。實現脫貧致富,壯大村級經濟的道路有多種選擇,關鍵是能否因地制宜,努力走出一條適合本村經濟發展實際的路子。滕頭在這方面進行了成功的探索。六、七十年代,滕頭村是一個純農業村,那時村里的自然條件很差,耕地零亂分散,到處是墳墩沙灘。村黨組織帶領廣大農民,吃苦流汗,改土造田,撥掉了窮根子,開始過上了好日子。然而靠農業產出畢竟是有限的,要真正實現強村富民,還得靠工業、第三產業。改革開放以后,滕頭抓住機遇,依靠少量的農業積累,陸續辦起了服裝、人造金剛石、出口紙箱、綠色食品、織物印染等37家企業,這些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成了滕頭村共同富裕的支柱。尤其是愛伊美制衣公司近二年投資2100多萬元,通過兼并市屬毛紡廠以及技術改造,擴大了生產規模,提高了產品檔次,去年完成了工業產值6.19億元,外貿出口值4.18億元,實現利稅4122.4萬元,連續數年獲全國服裝“雙百強”企業和全國出口創匯先進企業。工業發展了,滕頭并沒有放松農業生產,相反,滕頭從工業收益中累計拿出了500多萬元資金,用于貼農、建農,改善了農業基礎設施條件。近年來,滕頭又根據生態環境等優勢,提出了以商活村,以游促村的發展之路,把發展花卉園藝、生態觀光旅游、房地產等第三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來抓。尤其是花卉園藝、生態旅游業的發展,帶動了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和高新農業技術的應用。目前,滕頭村果園、菜園和其他設施農業的面積已經占到全村耕地總面積的60%。為了拓展發展空間,滕頭人還向外承租了15O0畝土地,發展花卉業。 滕頭村始終把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追求的目標,但與此同時,滕頭又不掏泥于發展單一的純集體經濟,而是以“三個有利于”為標準,以提高集體經濟的控制力和質量為目標,大力發展外資經濟、個私經濟。近幾年,村里先后興辦了亞達不銹鋼廠、潤盾汽配等個私企業,引進了日本大和株式會社蔬菜制種等外資項目。去年,個私經濟和外資經濟已占全村經濟總量的27.2%。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進一步增強滕頭村經濟的綜合實力和發展后勁。推進企業改革,是近年滕頭村經濟工作的一項“重頭戲”,為了適應市場經濟新形勢,滕頭對村屬集體企業也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改制,主要是把下屬企業劃為三類:第一類,適宜于集體經營的,如房地產開發公司,繼續實行目標管理形式:第二類,對規模較大,效益較好的骨干企業,如愛伊美制衣公司,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實行股份制改造,讓企業經營者控大股:第三類,對一些小型微利企業,采取了兼并、租賃等辦法,努力盤活存量資產,提高資產使用效益。同時,對一些旅游設施,實行企業化管理,較好地兼顧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一系列改革措施的落實,既調動了企業經營者積極性,又保證了村級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 第三,注重生態環境建設,著眼于增強可持續能力發展。滕頭村在努力發展農業生產、大力發展工業和第三產業的同時,注重搞好生態環境建設,促進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一是以規劃為先導,推進村莊建設。早在七十年代初開始,滕頭就自力更生,著手規劃村容村貌,歷經8年,推倒雜礫、廢土,建起了32幢排列有序、寬敞實用的“農家樓”,并在房前屋后、道路兩旁進行了綠化,河上架起了葡萄架,澆制了平坦寬闊的水泥路。近幾年,隨著樹莊規模的擴大和經濟社會事業的發展,滕頭村及時委托有關設計單位,從現代化建設和跨世紀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設計、高質量編制了新一輪村莊發展規劃,進一步強化村莊的生態環境建設。超前規劃,不但使滕頭村的土地資源得到了合理開發和利用,提高了土地產出率、投資回報率和勞動生產率,而且還從根本上保證了村莊的生態環境建設的質量,成為滕頭村良好投資環境的重要部分,推動了招商引資工作。今年剛剛落戶的日本大和株式會社蔬菜制種項目就是沖著滕頭村良好的生態環境來的。二是突出環境保護,促進經濟社會與生態的協調發展。老書記傅嘉良同志說:“環境保護是千秋功業,不能吃子孫飯?!痹诮洕l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上,滕頭人“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十分珍惜自己的綠色家園,絕不為一時利益破壞生態。上幾年,一位外商打算投資l000萬元,在滕頭興辦一家年利潤可達100萬元的造紙廠,雙方談判開始,傅嘉良就向市環保部門咨詢,最后否定了這個有污染的項目。自1993年以來,他們共累計否決了23個原想在滕頭落戶而有污染的外來頊目。三是以制度為保證,加強環境保護的監督力度。九十年代初,滕頭村里就專門成立了省內唯一的村級環保機構——滕頭村環保委員會,專業監督檢查環保問題,對村里引進的經濟合作項目行使一票否決權,并對村民進行環境保護法制教育,不斷增強環保意識。同時還制訂了禁養雞狗、垃圾袋裝化、門前三包等衛生制度,有10多位老年協會的會員和30多位青年團員天天在村里輪流巡查,有效地解決了農村“治臟”的問題。四是以實施環保工程為載體,加強環保投放和建設。重視環保,滕頭不是停留在口頭上,而是落實在行動上,舍得投入。滕頭村在歷年投入的差礎上,去年又實施了“藍天、碧水、綠色”三大工為程,拆除了141臺剩余的柴灶,實現了農民“無煙村”;投入50余萬元,改建了10座高標準公廁;同時,對沼氣站、畜牧場等污染源進行了重新定位,對污水、廢水實行無動力處理,達標排放。滕頭村還投資350萬元,新栽大樹和古樹400多棵,家家庭前增置了盆景。擴大了道路兩旁、廠區的綠化面積,新增農家樂等園村 |